11月7日,由校团委、bat在线官方网站团委联合举办的“湖畔思享汇”主题学术讲座于长清湖校区第三报告厅开讲。bat在线官方网站青年教师、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孙文栋以“从‘良史’看史学的求真与致用”为主题与bat在线官方网站2018级全体同学分享了学习史学的心得体会。
讲座伊始,孙文栋从“求真”与“致用”两个方面对史学学术进行了深入讲解。他以班固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和刘知几《史通·惑经》为切入点,指出中国史学家评判史学著作的标准是“实录”,也就是如实记述历史的真实情况。紧接着,孙文栋提出在史学“求真”的过程中也要注意“致用”,也就是隐含在史学著作中的历史学家本人的价值取向。而后,他向同学们讲述了“良史”的含义,并以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五年》和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为例,用富有趣味的方式解说如何判断和理解“良史”。他将齐太史与晋董狐的史学记述加以对比,提出“价值判断”和“事实判断”两大概念,并阐述了二者的判定标准。他还讲到,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可以相互结合,也可以相互对立,无论结合还是对立,都反映了史学家自身的价值取向。
随后,孙文栋将中西方关于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之间关系的认识进行比较,展现二者的差异。他指出,中国史学的传统认为一般的价值判断寓于个别的事实判断之中,真理存在于历史之中,探求真理的经学不能离开史学,经学、史学共同构成中华学术传统的核心;而西方史学对于个别与一般、事实与价值、历史与真理、史学与哲学的关系持有一种相反的态度,并将历史与“诗歌”加以区分,认为历史记述所有发生的事件,而“诗歌”则对事件有所取舍。他还结合日常生活琐事,对相关历史名词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解释,也为同学们推荐了相关的史学专著。
最后,孙文栋用结构图为同学们清晰展现了历史学研究的相关内容:史学研究应当兼顾史料和概念两个方面;读懂史料的基础是语言,所以史学学习过程中应当对“小学”和语言学有所了解;此外研究史料尚需具有目录学的相关知识。关于概念,孙文栋提出应当从哲学和逻辑两个方面把握概念的运用。
在讲座提问环节,针对同学提出的“证据是否能证明事实”以及“语言能否将事实叙述清楚”两个问题,孙文栋进行了详细解答。对于证据是否能证明事实的问题,他认为,孤证不立,多重证据足以证明事实存在。对于语言能否将事实叙述清楚的问题,通过对二十世纪初语言学革命的讲解,他提出语言具有结构性,语言的结构具有主观任意的特点,这个问题与史学的求真致用关系问题是内在一致的,并以生活中的小事为例,使讲解更加通俗易懂,同学们深受启发。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。
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,使同学们对史学的求真与致用关系问题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,引发了同学们对于史学研究方法问题的思考,有利于增强同学们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,开拓同学们历史研究的视角,也为学院培养更多历史学人才发挥了建设性作用。
审核:孙文栋